close
 

「韓國,對臺灣來說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國家。」本書首句便精確地概括了臺灣人對韓國的感受。

韓國對臺灣來說,大概是個熟悉又陌生的國家。熟悉的是,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斥著韓劇、K-POP、韓系服飾等韓流文化,但陌生的是,除去這些流行文化,韓國人的民族性與歷史究竟為何?我們往往由於國際賽事的衝突及韓國財閥的手段,對韓國人產生憎惡與鄙夷,然而除了新聞媒體呈現的樣貌,我們對這個國家其實不甚了解。

作者有感於此,於是試圖要大家摘下有色眼鏡,透過韓劇看韓國的社會、政治、外交及兩韓關係。不得不說,這本書的行銷很成功,利用時下熱門的韓劇吸引目光,讓人認為能藉由韓劇輕鬆地了解韓國真實的樣貌。因此,看完作者想要打破片面刻板印象的序言後,我是相當期待此書會有什麼見解的。

然而,內容似乎與作者的序言不盡相符。作者每一篇文章中,總是先描述某個社會現象,然後指出其中韓國人的特性,再提出一部韓劇作連結。口吻輕鬆有趣,但是作者對於某一社會現象的歸因往往單一而片面,令人看不到原先想拋開成見的雄心。例如,在談到韓國人喜歡追求第一的現象時,提出科學家造假、總統說大話的「論證」,將之全歸因於韓國人喜歡追求第一的特性,認為韓國人不惜造假也要顧及面子,然而這樣的連結顯得刻意且穿鑿附會,更是流於片面的現象解讀。且前幾篇幾乎都是批評,標舉韓國人的觀念迷信、虛有其表、集體主義等特性,同樣提出一些個案試圖印證,缺乏深刻的論述,令人懷疑作者才是戴上有色眼鏡看待韓國人。

而本書標榜透過韓劇了解韓國,但韓劇只是作者在提出其見解後用以印證的例子,部分例子也顯得過於牽強,似乎是找不到與現象相應的韓劇,勉強將某部韓劇與所談現象做連結,反而是透過現象去解讀韓劇了。例如書中提及《海德、哲基爾與我》這部韓劇,用劇中男主角性格的轉換連結韓國外交時的周旋,令人覺得只是附會。

對於韓國,我們更需要的是理解而非仇恨,作者明白這一點,但其理念與內容卻有落差。若要涉及認知與理解的層面,這本書顯然是不足的。但對於對韓國還很陌生的讀者而言,這本書或許可以帶領讀者以輕鬆詼諧的方式,獲知一些關於韓國的歷史、政治方面的知識,以及幾部韓劇的介紹,這本書仍有助於讀者得到粗淺的認識。

 

 

 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