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undefined

  身邊的人們,有些人活得很有趣,有些人活得像是早已命中註定。但兩者都有屬於他們自身的光輝。《長日將盡》像是一首悲涼哀婉的詩歌,是對一段失落情感的詠嘆,也似帝國日落的低吟。

  電影是兩段時間背景交錯敘事,由1956年莊園管家史蒂文斯(Stevens)接到昔日女管家肯頓小姐(Miss Kenton)的信開展,他在開車去見肯頓小姐的路途上,回想起當年的點點滴滴。故事背景是兩次大戰間的英國,安東尼霍普金斯(Anthony Hopkins)飾演的史蒂文斯是典型的英國莊園管家,忠誠地服侍著主人達林頓(Darlington)爵爺,他恪守己責,從不對工作外的事情表露思想乃至情感。當艾瑪湯普遜(Emma Thompson)飾演的肯頓小姐來到莊園擔任女管家,兩人在相處中暗生情愫。肯頓小姐多次希望史蒂文斯表達自己的看法與情感,然而史蒂文斯的性格與他為自己立下的規範,卻注定兩人終究無法走到一起。

  史蒂文斯一生謹守著作為完美管家的「尊嚴」,活在自己設立的原則之下,內斂而壓抑,從不敢流瀉自己的情緒。他的房間是他的私人空間,也彷若是其內心的具象化。那有條不紊的空間,被肯頓小姐擺進了一盆鮮花,然而對史蒂文斯而言,肯頓小姐正如鮮花一般,是「令他分心的事物」,在工作時他寧願將分心的事物減到最少,而他的生活卻也只有工作。相處一段時日後,他的房間已擺進一盆盆鮮花,但當肯頓小姐問他他在讀什麼書時,他仍選擇護衛自己,因為讀的書會洩露一個人的思想,而這正是他所不願的。當被發現是在讀羅曼史小說時,他只告訴她這是為了提升英文。這可說是全片最曖昧的橋段,也是兩人最親近的時刻,即使潛藏的情意呼之欲出,他還是不願表露任何心跡。面對她的侵入,他被動防衛,並請她不要再侵入他的私人空間了。於是肯頓小姐心灰意冷,半自暴自棄地接受另一個男人的求婚,她告訴史蒂文斯時,何嘗不是希望刺激他挽留她,或者表明心意呢?但史蒂文斯卻只說了恭喜。

  而在愛情之外,同樣可以看到史蒂文斯的處世原則。當時是兩次大戰期間,史蒂文斯服侍的達林頓爵爺扮演著對世界局勢舉足輕重的角色,家中出入的都是來自各國的代表,商議著世界大事。各方角力,明爭暗鬥暗潮洶湧,他始終遊走在這些大人物之間,不思不看不聽。他認為主人是個好人,他該聽從主人的指示做好份內的工作,至於其他不是他該去想的。達林頓爵爺代表著英國,他的角色更像是鄉愿,他或許善良高貴,是個體面的紳士,卻正如美國議員路易斯(Senator Lewis)所說的不懂政治,一心想維持表面和平,採用綏靖政策,間接加速二戰爆發,最終身敗名裂黯然離世。至於史蒂文斯,外在世界波濤洶湧,他維持著自己認定的超然。兩者同樣有善良的愚昧,他們做著自認為正確的事,一個將世界推向烽火,一個將愛人推向不幸福的婚姻中,他們說那不是他們所願,但那是他們的行為造就的結果。為了維持自身的優雅與尊嚴,他們都選擇了消極不作為,究其內在,仍出於讓人不忍直視的自私。多年後史蒂文斯被問及是不是認識達林頓爵爺,他一度否認,最後仍為主人辯解說他是個好人。他們都不是所謂壞人,只是這種自以為是的善良有時反而帶來更大的傷害。史蒂文斯如大英帝國的縮影,帝國遲暮猶如史蒂文斯走向暮年,來不及修正的也無可挽回。

  觀看時幾乎要為肯頓小姐不平,難道史蒂文斯如此冷酷無情?但他不是的,正因情感與他自身原則的相悖而拉扯,他表面的波瀾不驚才更讓人心痛。片中我最難忘的一幕是,史蒂文斯的父親在病榻上告知其身世時,史蒂文斯望著父親,一邊嘴角上揚了一下,即便震驚,他仍掩埋情緒,馬上回到工作崗位;當得知父親逝世時,他選擇不去探望,而是先工作,因為那是父親所期望的,又何嘗不是他自己所認定的正確抉擇呢?事隔多年,兩人重新通信,史蒂文斯在這段前去相見的路上,如他自已所言,是在「試著彌補過去的錯誤」,也是試著抓住兩人相守最後的希望。但錯過了就是錯過了,兩人相見閒話家常,橫亙在他們之間的二十多年,卻是永遠無法彌補的巨大遺憾,再多的談話也追不回生命中逝去的年華。而最後,當兩人終須告別,肯頓小姐期望著一貫誤點的公車會遲來,但卻難得地準時,兩人最好的年華卻在當年錯過,遲得太久,永遠失落在當年未選擇的另一條路上了。兩人緊握的雙手在雨中分離,心知此生不會再見。當公車的行駛讓他們漸行漸遠,他們遠遠凝望彼此,肯頓小姐終於不可抑止地哭出來,片中壓抑克制的情感在此時才爆發出來,令人潸然淚下。

  而休葛蘭(Hugh Grant)飾演的小卡蒂諾(Young Mr.Cardinal)是另一個值得玩味的角色,本來以為這個角色只是打醬油賣一下休葛蘭年輕時的盛世美顏,但讀了吳明益老師的推薦文後,發現這個角色的安排亦有其深意。他年輕有活力,有大好政治前程,他是除了美國議員以外,唯一和那群歐洲紳士們意見相左的人。他看出這群優雅的老派紳士確實不懂政治,心焦而急欲改變什麼,但他卻被排除在紳士們的密談之外,最終戰死在二戰期間,斷送在紳士們的決策之下。他讓我想起龍瑛宗的短篇小說〈植有木瓜樹的小鎮〉裡,那位始終無名的「林杏南的長子」,他是全篇小說中唯一一直懷有理想的人,卻是纏綿病榻最後死於結核病,象徵著理想的湮滅。同樣地,小卡蒂諾的戰死,也是最後一點希望的消逝。他的死只在史蒂文斯與肯頓小姐的敘舊中輕輕帶過,顯得多麼輕如鴻毛,但隱藏在其平淡語氣後的同樣是那追悔不及的遺憾,誰都不忍再去勾起。

  片尾史蒂文斯在莊園中,放走了那隻誤入莊園的鴿子,關上窗將自己與外界隔絕了。鴿子的自由,是史蒂文斯在一生的堅守原則下從未體會的,也是他自己拒之門外的。他為生命剪裁出最合宜的形式,去貼合他理想的形貌。他活得像是一切早已命中注定,而這是他自己定義的宿命。

  對我而言這部電影呈現的是餘暉。在落日的盡與未盡之間,在史蒂文森踏上尋找愛人的路上,彷彿有希望卻是將迎來黑夜。幽微的情感流動,迴盪不已,就像是徘徊在天際流連不去的餘暉,那裡透出最後的光芒。只是近黃昏,長日終須盡。

 

 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